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转自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北京市委
共青团北京市委以“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为抓手,形成了“三个立足、九个全面”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是立足体系建设,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促进校地协同、全面加强学理研究,推动市委出台社会实践指导意见,率先成立高校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二是立足资源整合,全面强化政教融合、全面强化科教融合、全面强化产教融合,通过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和高质量实习实践供给,推进实践育人融合式发展。三是立足提质增效,全面推动建功常态化、全面推动项目精品化、全面推动运转制度化,每年超过11万名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超过90%的团支部参与社区实践服务,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共计覆盖20万人次。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在学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始终坚持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集体建设、志愿公益和就业选择相结合,通过搭建多维度价值引领、全成员教学指导、全过程服务保障和全方位资源支持“四个平台”,集中力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追寻党的光辉足迹;开设前沿一线专业课,教育青年心怀“国之大者”;上好服务社会第一课,激励青年绘就追梦色彩;开拓全球视野发展课,培育青年提升全球胜任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专业知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深度推进内涵式思政实践课程改革,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的综合改革,创新设立2学分的“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学校成立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本科生思政实践课程+研究生力行专项计划+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健全“前期策划+过程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彰”四位一体的实践评估机制,建强“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助教”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4年来,300余个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逾1.2万名本科生选修思政实践课程,奔赴祖国万里疆域,鲜活呈现了北京大学思政育人的新局面。每年专门组织千名研究生到各地开展为期1个月的调查实习,切实引领北大青年在实践中真正读懂“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答好“使命卷”,坚定不移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着力深化思政教学与实践育人综合改革,立足中国实际,关注真实问题, 按照“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要求,坚持思想引领、学理阐释、青年方案“三位一体”,抓住一个根本,努力提高对人才培养的真实贡献度。解决两个问题,在培养方案设计、综合评价等方面综合发力树立正确“导向”,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链接防止“脱节”。完善三项举措,丰富“拼盘式”的资源供给,探索“沉浸式”的研学体验,打通“孵化式”的培养路径。坚持四个原则,坚持优化顶层设计,将实践育人明确纳入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坚持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学校层面顶层设计推动院系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体系化运行,把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校内外联动,彰显实践社会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实施“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学校团委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共同贯彻相关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一是研究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整体方案,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校院班各级共青团组织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三是整合校内专业资源,重点聚焦83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为中小学生带去丰富的支教课程,与当地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深度合作,助力当地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报告参考。四是探索集中力量开展有计划、大批量、小规模、经常性的社会实践新模式。开展“青春力行”大学生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实习工作;创建了一批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志愿服务、实习见习项目。通过加强校地共建、区域联建、专业实践,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续开展有组织、强特色、大协同的社会实践工作,扎实开展日常、假期、国际、专项四位一体实践活动和就业支持。一是深入基层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每年组织千余支实践队伍、万余人次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科普教育支教等实践活动,强化思政引领,实施“双导师制”,连续三年荣获“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活动最佳实践大学称号。二是立足优势打造航空航天特色实践品牌。在北京团市委指导关心和兄弟高校协同支持下,牵头成立首都高校科技志愿服务总队,累计服务乡村青少年超十八万人次,聚焦北航专业特色,打造“领航计划”实践品牌。三是多方联动抓好学生就业实习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动员优势,调动校友资源,建立实践基地,推动校企联动,成果得到央视、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开展“就业实践伙伴支持计划”,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将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形成了有北理工特色的“观察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成果应用、服务民生”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是强化全员协同,依托“第一、第二课堂衔接,学分、积分并行管理,校内、校外力量协同”的组织形式,精心开展有组织的实践。二是强化政治引领,通过上好这堂有温度、有品质的“行走的思政大课”,引导青年学生在知识积累和服务社会相结合中打好思想底色。三是强化资源汇聚,将实岗锻炼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在实践实习中磨炼“铁肩膀”。四是强化知行合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社会实践与双创赛事紧密结合,深入开展高质量的实践调研,书写“青创报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一条主线,锚定助力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发展两个目标,用好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三大平台,推动校内、校地、校企、校校四项协同,开展“五库五化”专项实践改革行动,打造“稼穑之路”“智慧助农·筑梦田野”等品牌实践项目,探索构建了参与有广度、开展有深度、项目有精度、育人有效度的农科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广泛联动社会各方资源,依托校地共建平台积极推进常态化实践教育,搭建各学院团干部、青马学员基层挂职锻炼平台。实践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等500余家媒体报道,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优秀品牌项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奖项。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课程2005年开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202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曾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目前形成了“以锤炼精品课程、培育钢筋铁骨北科大青年为中心,突出思想和课程两个引领,抓实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落实教师指导、信息教学、成果转化、成绩评定四重保障,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程、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融合实践、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五维结合”的“一二三四五”社会实践北科大模式。每年6000余名学生、近600支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习实践,加强了校地、校社、校企联动,实现了社会实践、专业成长、就业实习的无缝链接。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聚焦思政引领,围绕“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深入基层,观察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基层土壤,以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成长进步。聚焦学科专业,建设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站等社会实践项目平台,在西部地区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搭建起法学专业学生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学教育教学与法律实务实践的桥梁,以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本领提升。聚焦社会需求,成立一批以开展普法宣传为主要工作的学生实践团队,研发分层级普法宣传内容,打造“人人都能听懂学会的普法课堂”,面向社会群众广泛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微课堂等活动,让法大青年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服务国家。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的回信精神,传承发扬体育报国红色基因,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在重大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中厚植爱国情怀,不断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在体育强国建设志愿服务中强化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在扎根基层、支援西部建设志愿服务中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塑造正确的育人导向;在常态化志愿服务中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五年来,累计派出志愿服务团队600余支、师生4万余人,在支持体育事业发展、支援中西部地区建设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逐渐形成体系完善、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模式,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以“四个强化”实施“财经报国青年力行”实践育人亮点工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体系化”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二是强化统筹联动,通过产教协同、校地校企合作、思政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堂同向同行,汇聚实践育人合力。三是强化战略引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品牌示范项目。四是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团学系统和新媒体平台对项目进行过程化管理,强化育人实效。以“靶向施策”开展促就业工作。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升就业力、树立正确就业观为目标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二是以推动就业困难学生就业为目标开展精准就业服务。三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在一线岗位上实习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在实践教学中创造性引入劳动实践教育,组织动员青年骨干扎根土地,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校园活动内涵式发展,立足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中传学实公开课”、“金蔷薇”学术季、“学思知行”读书节、“白杨创汇”创意市集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打造“广院之春”歌唱比赛、“广院杯”足球赛、“风采之星”首都高校歌手大赛、“社彩秋韵”社团文化展演等系列文体品牌活动,为“立德树人”提供广泛场景,不断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广泛深入开展“青年服务国家”、“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进社会实践项目与“挑战杯”竞赛等衔接,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受众面不断提高。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建党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服贸会”等国家重大志愿服务工作,营造“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中传蓝”志愿服务品牌。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发挥艺术学科优势,面向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突出实践、提高素质、办出特色为主导理念,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结合专业所学,投身青春建功行动。一直以来,学校共青团不断深化举措,提升实践育人工作实效,紧密结合新时代艺术青年特点,打造集中专题实践项目与常态化公益实践项目相结合的育人平台,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双实践”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双导师”管理模式,深度融合一课堂与二课堂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联动校内外各方资源,广泛开展民歌采风、艺术展演、文化传承、美育教育、乡村振兴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转自创青春。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有共青团员7358.3万名,共青团组织409.3万个。其中,团的地方委员会0.3万个,基层团(工)委18.9万个,团(总)支部390.1万个。学校团组织186.8万个,团员4016.3万名;企业团组织81.4万个,团员657.9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团组织35.0万个,团员445.1万名;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团组织88.9万个,团员2012.2万名;社会组织和其他领域团组织17.2万个,团员226.8万名。
-THE END -
转自延安青年
注入新活力!
转自共青团中央